让文物活起来—“我是小小修复师”
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株洲市博物馆自2014年起,集中博物馆专业技术力量,策划打造 “让文物活起来——‘我是小小修复师’”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公益性品牌文化项目,积极开展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动,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众多的文物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广大公众接触到文物资源,通过活动鼓励、支持公众了解、文物保护,将此项目打造成了株洲市博物馆面向株洲市公众的一张名片。
背景
株洲市博物馆近年来,依据“十三五”期间相关规划及《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将工作重点放在系统梳理文物资源、基本摸清文物家底、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扩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发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自2013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对博物馆文物资源、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文物保护及相关工作的开展,登录馆藏文物增加至2万余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借此机会博物馆将“让文物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推向高潮,以博物馆社会教育基地为活动平台,开展普查成果展、公益讲座、模拟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系列社教活动。在积极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利用的同时,宣传文物保护重要性,提升社会公众对博物馆认知度和文物普查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公众了解文物鉴定、保护、修复等知识,增加青少年对文物的认知、增强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做法
(一)借力社教平台确定项目及对象。
博物馆社会教育是根据社会需求,运用博物馆的陈列、藏品和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搭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不仅可以让从未关注博物馆的人了解博物馆的特性,还可使其受益于博物馆,并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博物馆。
株洲市博物馆于2014年起,借力株洲市博物馆社教平台,依据相关数据收集假定目标观众的年龄、社会地位、陪同人特性、项目时间等信息,了解计划项目目标群体,并通过博物馆专家评估和信息分析,确定项目适合目标观众的社会文化特性,定制满足活动对象期望,符合预期能力需求的特殊社会教育项目。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总结经验。于2013年株洲市博物馆开始着手策划“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我是小小修复师’”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策划前期采用问卷、综合面谈、展厅现场观察、追踪观察等方式确定参与对象。2014年确定活动对象为青少年及陪同群体,借力博物馆社教平台,密切结合博物馆使命、宗旨和资源,定制专属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社教系列活动。
(二)采用系列主体教育的项目模式进行拓展及推进。
“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我是小小修复师’”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主要采用系列主体教育的项目模式,涉及博物馆展览、资源(藏品、研究等)和教育三个方面。,按时间推进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送出去。为了放大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辐射范围,打响“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我是小小修复师’”第一枪,策划开展2014年流动博物馆“微展览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走进株洲先锋小学,让在校的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微展览进校园”活动为期4天,展出移动展板20余块,展出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株洲馆藏文物精粹,株洲茶陵晓塘战国古城与古墓的基本情况介绍和所出土文物照片。
阶段二:走出去。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既是博物馆发挥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青少年及儿童形成终生教育的必然趋势。2014年6月株洲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开办“《中国青铜器上的动物世界》——株洲文化遗产讲座”。讲座走进株洲白鹤小学课堂,同学们对讲座表现出浓厚兴趣及热情,认真地听取博物馆专业老师的讲课,并争先恐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课后学生互动环节把整场讲座推到了高潮,讲座氛围轻松活跃,学生受益匪浅,校方表示高度赞赏及支持。
阶段三:请进来。通过前期各类系列活动的铺垫,2015年8月,株洲市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打造‘我是小小修复师’”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主体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邀请了10名9—12岁的青少年与家长成为活动受益对象共同参与。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每一环节丝丝入扣精彩纷呈,分别为参观展览、参观文物修复室、陶瓷修复知识小课堂、模拟文物修复体验。
环节一:参观株洲市博物馆举办的《湘东文化大发现——株洲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项目参与者认真听取讲解员给大家讲述的株洲历史文化知识。
环节二:参观株洲市博物馆的库房修复室,此环节是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家对文物修复专家把残破陶片修复成完整器物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环节三:株洲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开设“陶瓷修复小课堂”,活动采用数字化技术讲述了陶瓷器的发展历史以及陶瓷修复基础知识,参与者认真专注地聆听,积极发言,对修复过程充满好奇。
环节四:模拟文物修复,此环节最受青少年喜爱。活动组织文物修复专家为大家介绍修复工具,在讲解及示范过后,每人领取一个残损瓷碗,通过橡皮泥、石膏、锯齿等工具进行修补与粘合。实际操作妙趣横生,石膏粉兑水,瓷碗残片贴合,锯齿刮石膏壁每个环节必须至纤至悉,“小小修复师们”初次实践,虽手忙脚乱但全神贯注,对于每道环节一丝不苟认真对待。随行的家长也跃跃欲试,拿起工具和学生们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了简易的模拟文物修复。活动结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依照惯例邀请学生及家长们填写了《活动意见反馈表》,利用活动反馈收集的新信息,进行分类评估总结经验,定制与时俱进的社教活动方案,为推动下一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三)项目相关性延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机构、科学、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融入学校课程、文物保护单位风采展示、旅游服务建设等诸多方面。借助“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我是小小修复师’”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9月博物馆联合株洲市文物局、株洲市博物馆、茶陵县文物局、株洲原力美术学校公共举办了《丹青绘古城——原力美术茶陵古城写生基地作品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通过博物馆相关部门组织联系,将株洲原力美术学校的青少年“领近古城茶陵 感受文化遗产”,瞻仰历史遗迹,感受民族文化精髓。通过参观株洲市博物馆文化遗产展,参加文化遗产与美术学习讲座,游览茶陵古城古街古州衙,云阳山风景区现场写生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领略茶陵古城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了解茶陵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株洲原力美术学校青少年画家的巧手描绘出来。汇聚于《丹青绘古城——原力美术茶陵古城写生基地作品展》成果汇报展,汇编于《丹青绘古城——原力美术茶陵古城写生基地作品集》。此次活动既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又加快了博物馆特色教育活动理念创新的长足发展。
成效
(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株洲市博物馆在以上公共文化服务社教活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在依据信息分析确定项目适合受众目标后,实验性的陆续开展系列社会教育活动。2012年筹办《“辞旧迎新•畅想明天”少年儿童画展》,通过青少年及儿童美术、手工作品的展出,展示在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株洲成长的少年儿童眼中美丽的家园、身边的美好的人与事,达到对未成年人的美育教育目的,同时通过博物馆展示功能作为切入点,削弱展览与青少年观众之间距离感,增强社会对博物馆的接纳程度和需求程度。2013年博物馆举办《“我用彩笔画株洲”青少年社教活动》,此次活动各环节均根据青少年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策划完成,活动参加者通过参观展览、参与湘东文化小课堂及现场绘画等环节,感受株洲的历史文化,增进青少年及儿童德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此次活动策划深入细致,参与者数据采集、分析毫分缕析,活动交流互动、寓教于乐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全面完成了此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策划及实施工作。
“让文物活起来——株洲市博物馆‘我是小小修复师’”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主要采用系列主体教育的项目模式,涉及博物馆展览、资源(藏品、研究等)和教育三个方面。项目前后历时3年,按时间推进分为三个阶段,至2015年已全面完成此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策划及实施工作。在这三个阶段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人接触株洲了本土历史人文,了解了更多本地区的文明历程,激勉青少年历史使命感,激发热爱家乡维护祖国的责任感。通过宣传活动,既丰富了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为广大未成年人热爱历史开启了一扇窗,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及儿童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步入正轨。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徐徐展开,在很短的时间内活动效应持续升温,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报纸、网络等各大媒体平台。根据活动后期反馈意见表数据分析,株洲民众对于馆舍博物馆的传统观念逐渐成为过去,“送出去、走出去、请进来”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正平流缓进步入正轨。
启示
(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还需加强改进。
目前,株洲市博物馆虽已完成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及品牌推广,但无论是项目策划方案还是项目资源、宣传推广都还有待加强及改进。通过以往活动总结经验,针对项目策划方案,进行后期评价和评估。
(二)寻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社教工作新思路。
按照参考指标中项目持续时间、观众量、观众类型、吸引新受众、时间分配、互动媒体使用等项目,评价项目完成质量。同时,采用问卷调查、面谈回访、观察等方法,评估活动受益者获得知识量和满意度,寻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社教工作新思路。针对项目资源,应将后勤保障、资金、人员和日程安排等纳入重点考虑范围,并收集整合项目实施专业人员、博物馆其他领域专家、艺术家、科学家、参与展览的教育专家等形成项目建立人力资源库,方便特殊项目各类受益者的。针对项目推广,应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新媒体、网络辐射效应激活馆藏文物传播形式,让传统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计算机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以“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贴近生活”为指导,放开思想,创新发展、大胆尝试、因地制宜。将“让文物活起来”的口号及特色项目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吸纳更多人民群众参与进来。
(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展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在未来,株洲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计划以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展开,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多远文化资源,开拓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1月1日,我市在主动就诊人员中筛查出新冠肺炎阳性病例。11月3日,我馆(院)积极响应市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安排,派出我馆(院)旷川雨同志值守在株洲建宁大桥东口,配合落实进...[详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1月1日,株洲突发新冠疫情,我市进入静默管理状态。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集结战“疫”合力,株洲市全民健身、体彩党支部及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详细]
为避免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导致的传染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研究决定:延长市图书馆(含全市分馆、流通点、24小时智能书屋、E阅柜)闭馆时间,暂不对外开...[详细]
扫描二维码 到手机浏览
湖南省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北斗大厦
TEL: 0731 - 28632006
E-mail: service@hunanyundong.com
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授权 Copyright @2015-2023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08273-1号 公安网备:430202020000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