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剪纸非遗融入教学,让非遗项目与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简介
近年,芦淞区连续举办了七届剪纸艺术节,“百井剪刻纸”文雕作品获全国、省、市、区奖多达200余幅,金轮侨心学校已培养和输送了上千名有匠心的学生,获评“株洲市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湖南省文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剪纸非遗融入教学。
背景
百井剪刻纸自宋代传入芦淞区五里墩百井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株洲市级非遗项目。金轮侨心学校位于芦淞区五里墩百井村,老师和孩子们耳濡目染,都非常喜爱剪纸,1993年学校将百井剪刻纸引入课堂。2011年,芦淞区正式启动非遗项目“百井剪刻纸艺术”融入学校教学体系的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按照“由点到面”、“分步实施”原则,由芦淞区金轮侨心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和龙头单位将剪刻纸非遗融入学校教学体系,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经过七年的传承和探索,“百井剪刻纸”已发展成为集剪(刻)、诗、书、印多项传统艺术于一体,融知识与技能、艺术与审美、文化与道德于一炉的综合课程——“百井文雕”。
做法
(一)建立剪纸教学资源库。
深入乡村收集百井剪刻纸历史、起源、种类、材料、工具、技法、过程、步骤资料,全面收集民间剪纸老艺人作品、代表性艺人的图片、视频、实物资料等,建成20G的剪纸数字资源库,并系统化整理百井剪纸艺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及民间剪纸实物。
(二)自创剪纸校本教材。
在金轮侨心学校成立专门研发团队,自主开发剪纸校本课程,编写剪纸校本课程教材。2009年,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剪纸》,2016年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开发了新版《剪纸》校本教材,内容上除传统剪纸技艺,还将剪纸历史、文化、流派、现代剪纸的应用等内容以及中华经典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剪纸非遗的理解和学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百井剪纸传承人周建红作为金轮侨心学校剪纸教学老师,经常性参加全市非遗培训,并定期送课下乡、进社区、到周边学校;做好传帮带,把剪纸培训纳入教师校本培训体系,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提升全体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剪纸水平;定期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大师来校讲学,邀请民间剪纸艺人来校现场展示。
(四)创新剪纸教学方式。
坚持班级授课与学生社团训练相结合,学校每周保证一节以上的剪纸课,对于剪纸艺术好苗子和剪纸艺术爱好者,学校特设剪纸社团,每周保证不少于1次的社团活动。同时,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连续举办了七届剪纸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童心童画”、“纪念长征80周年”等系列剪纸作品征集活动,使传统剪纸与时代、与学生生活更紧密结合,焕发新的生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通过网站建立“名师工作室”,制作配套教学资源包,网络发布剪纸慕课。
成效
(一)探索推动了“非遗项目+”多元模式。
芦淞以百井剪刻纸为依托,探索了“百井剪刻纸+群文课堂”、“百井剪刻纸+慕课”、“百井剪刻纸+群文活动”、“百井剪刻纸+诗词创作及展览”等形式,有效整合了区文化、教育等资源,在活动中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多方共赢,《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片区文化特色。
在金轮侨心学校的传承、推广和带动下,董家塅街道五里墩片区已形成鲜明的百井剪纸艺术特色,除金轮侨心学校外,百井社区、五里墩中学、毗邻的白关镇多所周边小学都加入了剪纸传承的行列,片区百井剪纸信息资源库和“专递课堂”正在完善,金轮侨心学校已建立的百井剪纸信息化系统,包括剪纸展示查询机、剪纸专题网站、剪纸系列“微课程”、剪纸作品“二维码”,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以及“专递课堂”等互动平台,在周边学校共享。
(三)剪纸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延续。
坚守20多年对剪纸特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让非遗走进校园,融入教学体系,赋予民俗以新的内涵,传承和发展了民间剪纸文化。同时在剪纸学习中,将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弘扬,培养了输送了大批具有匠心精神的学生。
启示
(一)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梳理传统文化脉络,帮助传承人群认识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艺术价值,提升其文化艺术自信。
(二)在专业基础上,强化理解并实践训练。使其能用专业理论解释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将传统艺术走入现代生活,将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
(三)通过观摩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不断开拓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培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