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位于湘东赣西边陲,境内青山滴翠,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可说是世外桃源,人间宝地绿洲,这里不仅是中华始祖炎帝长眠安寝的地方,而且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一文指出:“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于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走遍了酃县(今炎陵)的山山水水,开展了连队建党、朱毛会师、土地革命、武装暴动,成立工农兵政府和对士兵进行政治课教育,军民诉苦大会等系列革命活动。随着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中创造了一首首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和号召工友农友投身革命的民歌和民谣。县“非遗办”把我收集的大量革命民歌资料,例入民间音乐类,作为“苏区歌谣”项目,于2008年已成功申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歌是民间音乐,歌谣是可唱性的民间文学,也就是说民歌的唱词就是歌谣,二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井岗山斗争时期,由于诸多的革命民歌的产生,必然会伴随更多的革命歌谣产生,( 这些“民歌”、“民谣”下面总称之“苏区歌谣” )。
井冈山斗争时期炎陵“苏区歌谣”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炎陵“苏区歌谣”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内容
炎陵“苏区歌谣”的产生与井冈山革命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还得从秋收起义说起,1927年9月,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在强大的城市反动军事力量的攻势下,确立了战略转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军事根据地。1927年10月初,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三湾进行了改编,后经宁冈的古城,进入了湖南炎陵的十都、石洲、龙溪、策源等地,迂回半月之久,最后于10月下旬来到了炎陵水口镇,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并在松山坝进行了实弹射击演习。为了加强对工农红军的纪律教育,强调了“爱护老百姓,保护小商人,解手进厕所,洗澡避女人……”,纠正了农民军的不良作风。在水口集训期间随即教唱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当时有毛主席住户的小孙子江炳乾和策源赶水口圩的人廖德佑、范品柱也跟着红军学会了这首曲子。
1928年春,在中村进行了土地革命试点,至今在墙头还留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标语;打土豪分土地的歌曲《插排分田歌》随即产生传唱。1927年—1928年4月以来,由于朱、毛、陈三军汇合和对地方武装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成功改造,红军队伍一天天壮大,武装力量一天天加强,县乡成立了赤卫队、暴动队,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逐渐成立,几个月时间根据地就进入了全盛时期,在部队中先后产生了歌颂工农红军的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扩大铁红军》、《红军打仗为工农》;在百姓和少妇中便产生了《妇女歌》、《送郎当红军》、《不嫁红军不甘心》等革命歌曲。在炎陵的大院青石岗、策源、下村、十都等地还成立了少共队、妇女支前队、秧歌队,为红军做军鞋,扎袜底、补军衣,为伤兵员洗衣裳,拥军支前的歌曲到处传唱,如《慰劳红军歌》、《红军是鱼民是水》、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少共队之歌》等。
1928年8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的多次围剿,一度少数人对坚信井冈山斗争有些动摇,红军中便产生了一首“坳头顶里闹泥鳅,走格走来溜格溜,走格不是好脚色,溜格不是好朋友”的客家山歌,它唤醒了工农红军要做坚信革命的“好脚色”、“好朋友”。“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夺取反围剿的胜利之后,随即又产生了客家山歌《蒋介石就怕毛泽东》和《胜利属于工农兵》。在根据地还产生很多苦难歌和劝说白军投红军的《五条苦情》、《工农兵痛苦歌》、《十恨心》和《劝白军当红军》、《白军士兵听我说》、《十劝白军士兵》等革命歌曲。炎陵产生的“苏区歌谣”之多,内容之丰富,从中可见他的产生是伴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而产生的,它源于革命斗争,服务于革命斗争,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炎陵“苏区歌谣”产生的音乐元素与编创手法
井冈山斗争时期,炎陵“苏区歌谣”的产生有内在的因素,即革命斗争需要,其外在因素,则是炎陵和整个井冈山范围中,有诸多的民间小调、客家山歌,为“苏区歌谣”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炎陵“苏区歌谣”产生的音乐元素
炎陵文化历史悠久,自炎帝发明农耕、医药、集市、织布、弓箭、制琴等文化以来,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日出月落,春华秋实,炎陵人祖祖辈辈辛勤耕作,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境内土著人有湘中、湘衡的民间音调元素,还有湘赣边陲,江西客家人的音调元素,这里更要重点介绍的是中原客家人,他们长期住在炎陵的大山里,从宋代以来带着中原发达的文化,把自己在中原编创的一首首歌谣来到了炎陵,由于大山的隔绝,乡音难改,一直保留着自己原有的音调特色,在炎陵代代相传,久唱不衰,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融合了炎陵的多种音乐元素,逐渐地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炎陵特色文化。从1958年——2006年,我用近半个世纪收集整理编著了一本《炎陵飞歌》(16开418页),其中刊载了军歌、战歌、时政歌、述事歌、行业歌、劝世歌、苦难歌、情歌、耍歌、逞歌、迷语歌、儿歌,还有婚、丧、喜庆节日的风俗歌曲,如酒歌、骂歌、哭歌、祭祀歌、宗教歌等共计1000余首,这些客家山歌也为2008年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申报全国,炎陵诸多的客家之歌,为当时井冈山斗争“苏区歌谣”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二)炎陵“苏区歌谣”的编创手法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工农文化素质不高,文艺人才很缺,在革命斗争艰苦的环境下,为何能产生诸多的“苏区歌谣”呢?从大量的歌谣和客家民歌中。我找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农红军和当地民众编创“苏区歌谣”的奥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手法。
1.填词法:即把炎陵的民间小调、山歌填上新词进行咏唱。如革命民歌《送郎调》就是老调填新词的一首好歌,还有《十劝士兵》也是套用《送郎调》填词进行演唱的,《插排分田歌》就是用“两只老虎”填词而成的。
2.改词法:即把炎陵民间小调、山歌的老歌词稍微修改一下,加上革命内容,然后继续用原曲调进行咏唱,如《酃县是个好地方》就是把老民歌《柑子树上打白花》的歌词修改而成的。
3.改曲法:即把一首新词套用老曲调,演唱时如有词曲不吻合,长短句式不一,即可把老曲子改一下,立即传唱,如《革命第一最要紧》的曲调就是用炎陵小调《下盘棋》改编而成的。
以上三种方法只要把歌词记住了,曲调不要别人教就可立即传唱,既方便又省事,宣传效果特好,老歌新唱深受红军与民众欢迎。
⒋ 模仿法:即模仿某一个曲子或模仿多个曲子的唱法 进行编创。如《劝郎当红军》很像炎陵小调《柑子树上打白花》,但似像又不像,总好像哪里听过,又如《蒋介石就怕毛泽东》就是模仿客家高腔山歌编创的。
5.念唱法:这也是一种模仿法,即把客家歌谣的语言音调高低长短,口头快速编创而成,立即进行传唱。如《五劝姐》、《十恨心》、《五条苦情》等。这样编创的革命民歌,就是客家低腔山歌。
6.用民歌素材和现代音乐素材进行编创
①炎陵民歌的底蕴很深,有土著的、湘赣的、客家的、湖南湘中湘衡的各种音调。这里介绍一首《工农兵痛苦歌》就是用炎陵土著人的音乐素材。5356i6535和湖南民歌6i3653和6i36i的音调素材进行创作的一首好歌
②另一种方法是用当时学堂音乐素材和当时新型的音调进行创作。如《暴动歌》、《步哨歌》、《青年歌》曲调脱离了当地民间音调的优扬、委婉之情,音乐更为激昂,多次出现音程的大跳,音乐节奏强弱对比分明,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民歌的创作方法更具有近代群众歌曲的特点。
总之,炎陵的民歌底蘊很深,音乐素材来源很广,民众编创的手法多样,这是当时“苏区歌谣”产生诸多的主要原因。
三、“苏区歌谣”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从炎陵“苏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可见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歌谣”发展盛况。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红军吃的是野菜 红米饭,南瓜汤,睡的是稻草床,地板床,日夜还肩负着打仗行军从事地方民众工作,在这艰苦的生活和复杂的环境下,工农红军和百姓能创作为此诸多的“苏区歌谣”,这真是一个奇迹。从第一个军事根据地的创建,使我们认识到 我党有一支拿枪杆子的军队,还要有一支拿笔杆子的军队,有两只军队才能打败敌人,所以我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把编创“苏区歌谣”当作是做好红军战士和地方民众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最好形式。通过革命歌谣的编创和教唱活动传递了革命真理,进行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使红军坚定了井冈山斗争的信心;通过对革命歌谣的编创和教唱活动,诉说民众的苦难,讲述革命的道理,增强了劳苦大众和白军士兵投身革命,支持革命的信心和决心,直接加强了军队建设,促进了地方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扩大了地方武装力量,形成了参军、拥军打人民战争的革命氛围。通过革命歌谣的编创和演唱直接密切了党和红军与百姓的鱼水之情,为活跃部队和民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艺术上,炎陵“苏区歌谣”的产生,对炎陵旧民歌进行了改造,为旧民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在音乐上产生了很多时尚的新曲调,增加了新的花色,使军队和民众的听觉上焕然一新。
井冈山根据地是我国第一个军事根据地,当时产生诸多的“苏区歌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良好效果。对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影响,并为我国后来各个时期革命民歌的创作开创了先河,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此,此时此刻产生和发展的革命民歌和歌谣在中国文化史、音乐史和民间文学史上也是一次革命,一次新的起点,一个新的航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没有革命民歌、民谣的产生。毛泽东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为我国革命文化、革命歌谣的兴起树起了一个崭新的丰碑。特别是当今在音乐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学习、继承、借鉴各种革命民歌,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实观当代音乐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炎陵的红色歌谣至今还苍劲有力地写在墙头上,革命民歌还在老红军的后代和部分群众中传唱,炎陵县革命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
还有专项陈列,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是我们弘扬红军精神,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文明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应当正确评价革命文艺和“苏区歌谣”的历史地位,继续做好传承工作,充分运用它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