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非遗”课堂:“客家山歌王”来传唱
“非遗”课堂:“客家山歌王”来传唱

34f6c297-c41c-4204-a59b-282d90f411fa.jpg

 

“月光娃娃,开水煮茶;妹子要嫁,嫁给邻啥……”近日,清脆的客家童谣《月光娃娃》从株洲市炎陵县沔渡学校三年级192班的教室里传出。“客家山歌王”——该校音乐特级教师曾书华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教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客家山歌”。 原来,炎陵县“非遗课堂”从去年3月开课以来,每周让学生学唱一首客家山歌,已成为曾书华的“固定动作”。

 

“'非遗'课堂”是炎陵县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已有6个“非遗”项目编入炎陵县的“'非遗'课堂”教材。按照就地传承的原则,炎陵县在中村瑶族乡的瑶族集聚区,主要让瑶拳、瑶歌、瑶舞进课堂;在沔渡、十都等客家人口聚集的乡镇,主要让客家山歌、客家“三人龙”进课堂;在霞阳、水口等红军活动较多的地方,让苏区歌谣进课堂。

 

千百年来在炎陵县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是炎帝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珍贵的、非物质的客家历史遗产和客家传统文化瑰宝。

 

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因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汉族中独特的民系,宋代时,由原居于中原大地辽阔的河洛——黄河、洛水一带迁徙而来的人群,目前已遍布全县各乡镇,占全县人口的70﹪)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

 

山歌,是一个地区语言、社会时尚、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用地方口头语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炎陵客家山歌”至今使用统一的客家方言,保留特有的节日活动,沿袭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客家人拥有的“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里,耍龙狮、舞龙灯、唱山歌,是客家节日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因此,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炎陵客家山歌”,这对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炎陵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宣传和展示炎陵的独特魅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来,曾书华多次受邀到长株潭地区学校上公开课、做专题讲座。2014年,他在全省小学音乐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他所在的沔渡镇学校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首批基地学校。

“'非遗'课堂”是炎陵县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已有6个“非遗”项目编入炎陵县的“'非遗'课堂”教材。按照就地传承的原则,炎陵县在中村瑶族乡的瑶族集聚区,主要让瑶拳、瑶歌、瑶舞进课堂;在沔渡、十都等客家人口聚集的乡镇,主要让客家山歌、客家“三人龙”进课堂;在霞阳、水口等红军活动较多的地方,让苏区歌谣进课堂。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