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外的株洲人,有机会在他乡偶遇,寒暄过后,总是会谈起对故乡的印象。他们会发现,彼此之间,或是自小都听闻过炎帝的传说;或是都曾在炎热的夏夜被皮影戏吸引;或是难忘家乡那香喷喷的香干和醇厚的米酒;或是跟家人一起,盼望着各类庙会。回忆起乡亲们各式各样精巧的手艺,都曾让自己如痴如醉。
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这些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载体,这些载体的重现,仿佛个人成长中的每一处波澜涟漪都随之在心中浮现,没来由就会让人热泪盈眶。
2008年至2009年,在省文化厅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摸清“非遗”家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档案,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其中,“炎帝陵祭典”、“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两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炎帝传说”等13项目列入省级“非遗”,此外还有“思情鬼歌”等多项市级“非遗”。
株洲还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市级54人。
今天,传统文化存在断代的危险,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塑传统文化,需要仪式感。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人要生活幸福,必要寻找安详,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仪式和载体上,唤起人们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情怀,凝聚起精气神,让株洲“非遗”记忆随技艺永久传承。(株洲日报记者 伍海涛 刘震 文/图)
相关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近日,湖南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湖南省文化综合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4月3日,记者从株洲市文体广新局了解到,株洲市“非遗”中心办公室结合本地区实际,拟拿6...[详细]
扫描二维码 到手机浏览
湖南省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北斗大厦
TEL: 0731 - 28632006
E-mail: service@hunanyundong.com
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授权 Copyright @2015-2023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08273-1号 公安网备:430202020000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