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炎陵客家山歌(省级)
炎陵客家山歌(省级)

  

炎陵客家山歌.jpg


“炎陵客家山歌”,顾名思义,就是流传在炎陵客家人生产生活中,用客家人特有的方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种艺术品类。极富特色的客家语言,极为细腻的感情色彩,婉转柔和的抒情,高亢奔放的音韵在客家山歌中交相辉映。客家山歌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遍布全县传唱。


  一、炎陵客家山歌简介


  何谓客家,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于当地原居民而言的外地迁徙而来的人群,被原居人视为“客”。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原居于中原大地广阔的河洛(黄河、洛水)流域,先祖大多数为中原大族、士宦之家。客家先民受北方边疆部族侵扰、战乱和灾荒的影响,从晋代开始自中原向南不断迁徙。史料较一致的认为,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向闽、赣、粤、湘交界的山区迁徙聚集,而后又再度迁动,遍布江南广大地区及海外各地。据《炎陵县志》记载,最早迁入炎陵的客家人在宋代,以明后及清代“康乾时期”为最多。目前遍布全县各乡镇,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居住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二。由于客家人口多、居住广,所以客家民俗风情成为炎陵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民俗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炎陵县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是炎帝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珍贵的、非物质的客家历史遗产和客家传统文化瑰宝。


  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


  山歌,是一个地区语言、社会时尚、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用地方口头语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炎陵客家山歌”至今使用统一的客家方言,保留特有的节日活动,沿袭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客家人拥有的“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里,耍龙狮、舞龙灯、唱山歌,是客家节日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因此,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炎陵客家山歌”,这对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炎陵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宣传和展示炎陵的独特魅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时至今日,炎陵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沔渡、十都两镇的客家山歌在全省乃至广东泛珠三角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70年代,“炎陵客家山歌”在湘潭地区、郴洲地区举办的群众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表演奖;80年代,在全县乡镇文艺汇演中,多次举办了专场客家山歌比赛。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炎陵客家山歌”的表现形式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事业,建设旅游大县的文化活动中,本土文艺工作者在保留其原生性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炎陵客家山歌已成为炎陵风情文化必不可少的节目。自2006年10月,炎陵《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代表湖南参加广东省举办的“盛世山歌唱和谐——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并获金奖之后,炎陵县沔渡镇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客家文化节”。08年,炎陵县原生态客家山歌参加了株洲市首届合唱节演出,09年,作为株洲市唯一的原生态声乐节目《山歌唱来丫哇多》参加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出,再获节目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


  今天,我们作为湖南省客家人聚居最多的炎陵人,有责任和义务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炎陵客家山歌”这一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好并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让“炎陵客家山歌”唱出炎陵,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二、历史渊源


  晋代开始,特别是明后及清代“康乾时期”,由于战乱和灾荒的影响,炎陵成了当地居民与“客家人”( 汉族中独特的民系。由原居于中原大地辽阔的黄河、洛水一带迁徙而来的人群,目前已遍布全县各乡镇,占全县人口的70﹪)的聚居地。南北文化的并存传播,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积淀,客家山歌在客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客家人起源于中原。两宋时期的中原,是当时我国的政治、文化、艺术、经济中心。孔孟之道已经是当时文化的主流。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客家人的祖先,在由北向南迁徙时,将这股文明之风带到了南方。在迁徙和演变的过程中,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客家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到清中期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涵盖了客家方言、客家山歌、诗词、客家建筑与饮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客家语言,又称“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语系之一。客家人成为汉民族的一个独立民系,与客家话(客家方言)是分不开的。客家人虽然没有形成和留下文字,但其语言却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客家话是以周语为基础,在中川古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显带有唐宋古语的基本特点。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它不断地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汲取了某些成分,从而形成了略带区域性的客家话。第三、客家话,其语音优雅悠长,柔和缠绵,很富有磁性,并且保留了完整的平仄上去入声。另外,客家话词汇中有这样一个特征:某些较古的词语在普通话和别的方言中已经找不到,但还保留在客家话的口语中。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极富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客家山歌也和其他民歌一样产生于口头,流传于民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起源于中原腹地,成形于粤、赣地区(现在散居在炎陵县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粤、赣等地客家人的后裔),发展于炎陵的客家山歌,其产生同样来源于劳动人民之中,反映着客家人生活劳动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田野山林劳动之余,或是完成一天劳动回家途中,客家人用唱山歌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同时,客家山歌也是客家情歌,它反映客家人爱情生活的每个阶段,如:客家妇女通过唱山歌倾吐自己对情人的思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从客家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的豪放性格和委婉情怀。


  艺术特色方面,客家山歌以比兴、双关见长,文采极致,且形态多样:本体山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形态,绝大多数山歌都属于这种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散板唱的山歌,节拍很自由,句法不讲究,可长可短,最短的句子只两个字,最长的句子可达几十个字,这种山歌又称为山歌号子。另外,还有叠声山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多种形式。


  三、基本内容


  一方文化反映一方风情。山歌是劳动人民生活、劳动中创造的口头文学。 “炎陵客家山歌”是上承《诗经·国风》余风流韵,与唐诗、宋词、元曲并行发展,至明代已十分盛行的、如今仍保持着古代中原汉语音韵的、可念可唱的一种民间歌谣。较似七绝和竹枝词,情调婉转柔和,重于抒情。千百年来,客家人在“冈头溪尾,肩挑背荷,竟日往复”的即兴吟唱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炎陵客家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注重客家的民俗性,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炎陵山区色彩,呈现出“客性”与“山性”的完美融合。炎陵客家山歌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劝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形式分有:欢、西、加、比论等;按风格分有:高腔、平腔、低腔等。“比兴”、“双关”是炎陵客家山歌的基本表现手段,“叠声、叠句、绝气、驳尾、问答式”是炎陵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形态。


  炎陵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占全县人口的75%,在我们搜集的本地歌谣当中,客家歌谣居多。山前村头,河旁树下,或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或在婚丧嫁娶的喜庆中,都有炎陵客家山歌。一曲曲“绕绕韧韧”的山歌声,或是独自抒情,或是与众人合唱,别有一番风情,是客家人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也是客家人表达感情的一种独特民俗习惯。


  四、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一)、流布地区


  “炎陵客家山歌”在全县境内广泛传唱,是炎陵县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其流传悠久,影响深远。


  (二)、沿用乐器 


  最初,唱山歌并无伴奏乐器,仅用树叶作准乐器和着歌声即兴发挥。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山歌逐渐进入群众文化领域后,出于对山歌的改革创新,文艺工作者们便有意识地加进了竹笛、二胡等小型民族乐器,以丰富山歌的艺术效果,但其中仍然以树叶领奏,这样,既保留了原始的“山性野味”,又赋予了山歌新的内涵。人们在劳动之余,田野之上,树旁河边随感而发的时候,最多的还是使用树叶为山歌“伴奏”。


  (三)、流传的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劳动歌》、《娱乐与逗趣歌》、《叙事歌》、《酒歌》、《孝歌》、《学教歌》、《骂歌》、《情歌》、《儿歌》以及《红色歌谣》等。


  五、主要特征


  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皆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炎陵地处山区,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因而,“炎陵客家山歌”其内容“俗”且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千百年来,客家山歌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离不开“情”,所以,也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逗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其次,炎陵客家山歌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的余风流韵,在吸纳中原文化的养分和平民文化的精华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炎陵客家文化。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炎陵山区色彩,“客性”与“山性”的完美融合,是“炎陵客家山歌”的又一特征。


  “炎陵客家山歌”,上承《诗经·国风》,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多以抒情,修辞手法至今不变。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


  “炎陵客家山歌”多是平腔,以徵调为主,徵羽调式转换自然,尤其是二度和声极具特色,这在其他民歌中很少见。重要的是客家语音与曲调结合紧密,必须用客家语来演唱,才能表达出它的特殊风格。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的调侃,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成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善意的相互讥讽对方,以增添生活情趣。


  六、重要价值


  (一)、人类社会发展价值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当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在炎陵县和周边地区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典型代表和重要体现。


  (二)、艺术价值


  “炎陵客家山歌”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留了客家方言的“客性”;


  2、 继承了《诗经》的风韵;


  3、融入了即兴的演唱和含蓄的意境;


  4、上下句、四五句旋律结构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认同价值


  “炎陵客家山歌”的文学语言、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客家习俗和客家精神,那就是“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即使“客居异乡”,亦能“处处为家”。细腻的情感、传统的礼俗、睿智的风情所包含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成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创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