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厚重的历史沉淀、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2010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获批设立,这是湖南首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依托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湘西自治州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形成了一套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模式。
非遗传习基地覆盖城乡
6月下旬,在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毛古斯(摆手舞)传习所里,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田仁信正忙着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对于已经84高龄的田老来说,这里是他的第二个家。
以湘西自治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湘西自治州积极探索,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目前,湘西地区共有各级各类传习基地、传习中心和传习所60余个,累计开展培训2000多人次。
在建设非遗传习基地的基础上,湘西自治州还创造性地开设大师工作室。土家织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踏虎凿花项目省级传承人杨桂军、苗画项目省级传承人梁德颂……依托工作室的组建,许多非遗传承人纷纷成立专业团队,其作品受到各大博物馆和艺术学院的追捧。
民族传统节庆方兴未艾
参与演员超6千人,吸引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创造经济总效益1.5亿元……这是近年来花垣县“苗族赶秋”活动交出的成绩单。
去年,“苗族赶秋”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每年立秋举行的苗民欢庆秋收、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动,承载了苗族鼓舞、苗族接龙舞等30多个非遗项目。
将民族传统节庆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湘西自治州对全州民族传统节庆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将100多个民族传统节庆分为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民族祭祀、文化旅游节庆四大类,并从中选择了29个有基础、有条件的民族传统节庆予以支持。
为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湘西自治州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坚持让群众当主角,自编自演各类节目。目前,湘西地区共开展各类民族节庆活动100余次,参与群众达40万余人次。
整体性保护试点成效初显
5栋明代建筑、58栋清代建筑、34栋民国建筑……在龙山县捞车河村,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每年这里都会举行5场以上的非遗展演和民俗节庆活动,吸引周边数千群众参与。
自2013年以来,湘西自治州在全州8个市县分别确立了1个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在试点村寨,重点开展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阵地建设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最具实效的范例,捞车河村便是8个试点村寨之一。
在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过程中,湘西自治州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即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群众受益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之路。目前已全面完成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个国家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