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与侗族琵琶歌
湘西自古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界,在这里,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关于侗族琵琶歌,民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期,一场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人类,世界上只有两兄妹坐在葫芦里才得以存活,他们是张良和张妹,为了繁衍后代,两兄妹结成了夫妻。后来,他们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召集了八百青年,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歌声宛转悠扬,天上的七位仙女被他们的歌声所感动,因此七位仙女也天天弹唱,教会了整个侗族的族人,侗族琵琶歌就这样形成了。
侗语称琵琶歌为「嘎琵琶」,因以侗族的土琵琶伴奏而得名。琵琶歌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曲谱,全靠一代代口口相传。人称「琵琶哥」的吴永春就是这样跟着他的祖父和父亲学会了琵琶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12岁开始学习弹唱,25岁后,吴永春就开始单独外出演唱。在湖南,他人称「琵琶歌王」,不仅参加比赛获奖,他唱的琵琶歌还在广播电台播放,更前前后后培养了县内外琵琶歌手200多人。
然而,因为年青一代外出打工,会弹唱琵琶歌的人越来越少。感受到时代变化的「琵琶哥」,在当地文化爱好者的帮助下,把侗族琵琶歌的教学录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琵琶歌没有曲谱,他就将琵琶歌的曲调记下来,还自编了侗族琵琶歌教学本,详细介绍了侗族土琵琶的弹唱方法、曲调、韵律。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侗族琵琶歌,喜欢上精彩的侗族文化。他相信自己不会是侗寨里最后一个琵琶歌手。
同样选择了用新的传播形式传播非遗的还有在吉首创立了湘西三棒鼓艺术团的非遗县级传承人李有为。湘西三棒鼓,是湘西民间土家族艺人口唱、手舞、足敲即兴表演的一种绝活。因为表演时轮番抛动三根嵌有铜线的棒子击鼓而得名。三棒鼓表演边击边唱,一般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还有一人抛刀耍棍。因为即兴演唱、随口应答,三棒鼓就好比侗族的说唱。因为三棒鼓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它之于土家族人民,相当于二人转之于东北人,土家族人婚丧嫁娶,无不要找几个三棒鼓艺人助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魅力在于煽情和搞笑」的艺术,李有为自己开了微信公众号,每天自己撰写微信文章、排版、更新,每期微信都有好几千的点击量。他自己编写了三棒鼓的学习手册,还总结了三棒鼓的所有韵脚,供学习者在演唱时押韵。在微信里,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演唱的腔版最好多听大师的现场表演或录音,而进行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特色,每一位大师的演唱唱腔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湘西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我们见到了另一种土家族的说唱艺术——打溜子。两个人打锣,两个人打钹,四个老哥唱起来有说有笑。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湘西自治州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了打溜子的曲目,整理出一百多个曲牌。然而在民间艺人打的过程中,依旧是全无曲谱,只是通过摸拟自然来体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足可看出这门说唱艺术的原始古朴性。
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老司城,似乎随处都是可以歌咏的对象。泛舟江上,船夫妹子兴致来了便对起歌。
每逢正月,土家族村民结稻草为服,扮演原始初民渔猎农耕等故事。
而土家族过「赶年」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的摆手舞。
无论是身披稻草的毛古斯舞还是着盛装的摆手舞,这些与天地、自然、民族传说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无不彰显着湘西的独特魅力。
在过去,因为山峦叠嶂、交通不便,这篇青山绿水之地因而充满了神秘感。而今天,一些思维活络的非遗传承人,利用各种各样的现代手段,让这里的魅力为更多人所知。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