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你身边的非遗:“网红”加国际范
你身边的非遗:“网红”加国际范

9月8日,杨昌干在张家界的一个工作室里撸起袖子,紧张地进行传统的苗族银饰锻制加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通过市场化运作等创新方式,不但让这个古老的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地非遗类旅游商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湖南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创新方式,用现代商业模式打造各类非遗品牌,将非遗产品推向更宽广的国际市场。

  

9月8日下午3时许,长沙市杉木冲路198号,雨花非遗馆内丝弦声声,来自天心区的3位小朋友,正在这里学习长沙弹词。作为国内首家集约化运营的非遗主题商城,雨花非遗馆每天都有这样的公益活动,推广传承非遗项目。

 

雨花非遗馆只是湖南发展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通过民俗特色展出等多种方式,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dfa72d342212d6af6389b1b1a282f179.jpg

 

体验创新:长沙将打造非遗特色街区

 

雨花非遗馆占地面积1.2万平米,建筑面积4.8万平米,主体结构四层,为独栋建筑。馆内引进1000余种工艺品,600余个非遗项目。馆内云集了湖南湘绣研究所、浏阳彩色菊花石雕、长沙铜官窑、醴陵釉下彩体验馆、湘西侗锦、安化黑茶等著名非遗项目,众多璀璨的非遗项目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展现传统人文之美的汇聚地。

 

 2015年,湖南省探索创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模式,建立了雨花非遗馆。

 

目前,雨花非遗馆一楼为湖南民俗文化中心;二楼以全国特色手工艺品展销、体验为主;三楼为国际非遗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四楼主要为国家级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非遗饮食汇等。

 

以非遗馆为核心,长沙将打造一条东西向1.3公里、南北向1.2公里、面积为1.66平方公里的非遗民俗特色街区。市民在这里可以“学非遗”、“买非遗”、“吃非遗”、“玩非遗”。

 

“今年将紧紧围绕“非遗+”的理念,打造非遗+互联网、非遗+文旅商业、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金融、非遗+展会等六种模式,探索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新途径,促进非遗产业转型升级。”长沙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江再红表示。

 

平台创新:线下T台秀,线上24小时展示

 

“阿婆,您在织什么呀?”

 

“我在织锦,土家话叫做‘西兰卡普’。”“阿婆,您辛苦了。”

 

“不辛苦,只要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我就心满意足。”

 

2016年“非遗日”的夜晚,一台以独特方式呈现湘绣、土家族织锦历史的非遗创意T台秀在湖南音乐厅上演。上述对话便发生在T台中央,对话人则是时任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的李晖与年迈的织锦传承人刘代娥。

 

“T台秀旨在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非遗元素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新业态相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要,做到既精致、又实用。”李晖说。

 

除了线下展览形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湖南还在线上开辟了多个非遗项目展示平台——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南红网非遗展销平台以及湖南雨花非遗商城,通过上述网络平台,1000多种非遗产品实现24小时不间断展示,无论你在哪一个角落,只需轻点鼠标,湖南非遗尽收眼底。

 

不仅如此,在线观看的市民还可实时了解相关衍生品的创意来源、设计背景、非遗元素等信息。线上与线下、作品与走秀、传统与时尚,构建起一条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桥梁,促使传统工艺更和谐地融入现代生活并焕发蓬勃生命力。

 

u=851794740,2454025430&fm=27&gp=0.jpg

 

技术创新:传统技艺与高科技相结合

 

9月8日,湖南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李淑芳风尘仆仆,在展位上忙着接待省内外的观展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推广人,李淑芳受邀参展第九届湖南茶博会。在众多的茶产品展位之间,她带来的苗银产品显得格外醒目。。

 

 据李淑芳介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其制作包含铸炼、捶打、淬火、洗涤、锻造等多个环节,最复杂的工序多达近30道,工艺水平极高。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是传统的精湛技艺,也需要接受高科技的洗礼。据李淑芳介绍,此次参展茶博会的银壶,由她的公司与新加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使银壶在水温56度时释放银离子,置换水中氯离子,吸附有毒物质产生负氧离子,从而净化和改善水质。

 

 2017年4月,“传承非遗瑰宝,寻找创新匠人”2017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在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拉开帷幕。这次大赛谋求用现代商业模式、设计理念与传统结合,并通过产业+金融的方式,联合相关政府机构、投资机构、工业设计、电商和创业孵化机构等,在众多优秀的非遗项目、产品或匠人中遴选出若干非遗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孵化和推广,打造非遗品牌,使非遗产品和文化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并走出国门。

 

今年7月10日,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启动仪式,旨在促进湖南非遗产品朝“网红”化、国际化、系列化方向升级。按照规划,今后设计产业园将通过平台的集聚效应,开展一系列结合非遗元素展示湖南形象的文创产品创作,促进湖南非遗项目的活化与非遗产品的孵化。

    

探索:产业化助推当地脱贫

 

“现在每个月有不错的工资,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杨昌干是张家界的一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从业者,他说,之前自己一直是个体户,“只知道做作品,对市场一窍不通,收入也很不稳定”。现在,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杨昌干以员工的身份加入当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企业,按月领取工资。这种模式,不但让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同时也解决了当地不少群众的就业问题,推动了当地的脱贫工作。

 

杨昌干的经历,正是非遗项目从不为人知,到展览展示,再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与此相同,雨花非遗馆的产业化路径,这为湖南其他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代表性传承人76位、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4个、代表性传承人231位,及一批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

 

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湖南正在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化。雨花非遗馆等在其产业化路径方面的探索也得到了诸多肯定。

 

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代表性传承人76位、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4个、代表性传承人231位。

 

雨花非遗馆

 

占地面积1.2万平米,建筑面积4.8万平米。馆内引进600余个非遗项目,200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

 

以雨花非遗馆为核心,长沙市将打造一条东西向1.3公里、南北向1.2公里、面积为1.66平方公里的非遗民俗特色街区。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