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剪纸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我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之前,随着历史的演进,经济、文化、科技等许多方面的提高,民间剪纸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成熟的发展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在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于宫廷及士大夫宅邸,成为仕女的“最爱”。传至唐、宋之际,已大为盛行于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至元代,相继流传至中东及欧洲;以致明清,其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当然在我国较早的记载见诸《吕氏春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史记晋世家》亦记此事。这件事广传后世,屡被征引,最终竟以“剪桐”作为分封的代称。成王即周成王,叔虞是武王之子。叔虞受封乃西周事。将树叶仿圭成形的行为,已是近乎剪纸的造型艺术。至今,民间仍有手工“撕纸”一项作为剪纸的品种而存在。因此,若说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剪纸的雏形,也不为无据。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地区,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年先后在三座南北朝的墓葬中出土了五幅剪纸。因当地干燥的气候使一千五百年前的剪纸较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剪纸作品都是采用折纸方法剪成的。当时的纸普及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而《对马》、《团花》、《对猴》所呈现剪纸技术成熟的程度令人惊讶,相信它们还不是最早的作品,中国剪纸的源头还要往前推移。古代剪纸实物屡屡出土于古西域—丝绸之路的事实不仅说明中国剪纸在公元六世纪之前已经产生,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剪纸活动在中原已广为普及,并已传播到偏远地区。在内地,陕西陇县原子头村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唐代剪纸作品,共十幅,均贴在一个陶罐外壁上,为花卉图案,直径八厘米至十厘米不等,出土时呈白色,后即风化,只留下图案痕迹。
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在民间十分流行,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正是那来自普通农家的社会最低层的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为我们民间手工艺术的辉煌发展谱下了一曲曲无声的优美华章。
向亮晶,1962年6出生,安化仙溪镇人,湖南省梅山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晨,浓雾还未散去,一切沉睡在静谧中,要不是山野深处的几声鸡鸣犬吠,你会觉得这大山是空的。直到……第一声吆喝响起,细碎的脚步轻叩石板路,店子的木板门“嗞嘎嘎”地被拉开……于是,毗邻河岸码头的这条小街就像油锅渐热,噼里啪啦地热闹起来了。
这条街像是“百工坊”,单是一条街上,就有十几种手工艺,光是篾匠就可用楠竹、水竹子等以各种不同的技法编织精美的竹器,还有木匠、铜匠、铁匠、剃头匠,有专门打蓑衣草鞋的……这是六七十年代,湖南安化地区的风貌,基本还完整保留着古梅山的文化样态。
“现在这些职业很多都没有了……”向亮晶回忆着自己童年记忆中家乡的模样,她就在这种梅山文化的浸染中成长起来。
安化在高山峻岭间,河湍浚急,交通闭塞。当地缺米,乡民们撑着排筏,顺着这条河将木材、木炭经益阳,运到汉口,卖掉换了鱼米,再溯流而上,带回家乡。向亮晶的母亲吴桂兰的布坊就开在最靠近码头的地方,因此也是最热闹、人气最旺的铺子,除了利用传统织布机织布外,吴桂兰还缝衣、绣花、剪纸,以布坊来维持家庭生计
连剪刀都拿不稳的小手学会了剪纸
一张纸,一把剪刀,向亮晶恍然不觉已经过了五十多年这样的岁月。她回忆里,从前母亲也是这样的,剪着剪着,房子里不觉堆满许多边角料。
向亮晶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成天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妈妈每天用缝纫机做活,她就蹲在脚边,用碎布料剪花样,耳濡目染下来,到了五岁那年,母亲为生小孩的二姐姐“打三朝”,有一次妈妈要剪几百个鸡蛋花,忙不过来,小亮晶已经可以帮着妈妈剪出漂亮的鸡蛋花了,这让妈妈也惊讶不已,小手连剪刀都还拿不稳,却不知她什么时候学会了剪纸。其实向亮晶和其他小孩子,经常偷偷拿一些边角料剪着玩,不知不觉已经学了一些。后来妈妈就开始教她剪纸。
做剪纸是辛苦的,也是很忙的,甚至还“得罪”亲友。剪纸是细致功夫,构图需要思考,非一稿两稿就能好;裁剪需要静心,非一刀两刀能就;作品需要打磨,非一天两天能成。一件作品完成后,眼睛发酸,手发胀。有次一位亲戚正月请她吃饭,因为要完成一件作品,她硬是婉拒了。曾经一些老同学想邀她聚一聚,因为太忙,她只好谢绝,后来干脆退出了同学微信群。
剪纸的时候,妈妈好像从来不曾离开过
在向亮晶的回忆里,在他们梅山,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活娱乐,处处都离不开剪纸。“剪纸为什么这么重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从生到死,剪纸见证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时刻。最后去世的时候,我们也会做一个精美的花屋送给他,寄托生者的美好祝愿。”
虽然向亮晶接过母亲手中的剪刀,但剪纸已经过了曾经的黄金岁月,人们不再喜欢用剪纸做装饰,有了许多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剪纸是从前屋檐底下最平常的,如今被人称作‘艺术’。确实是艺术,是需要被保护的艺术,向亮晶一生都在为梅山剪纸申遗努力。
2009年,向亮晶个人运作将梅山剪纸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过程的艰难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申报省级非遗需要3万元,这对与丈夫的工资只勉强够生活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向亮晶觉得,如果她不申请,梅山剪纸项目短时间内都很难找到具代表性的人来申请了。
她找到有摄像机的朋友,免费跟着她在三四十度的温度下到乡下拍摄,还不得不赶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度。8分钟的光盘资料,向亮晶要自己编写解说词,做成文档后,找人配音,最后还要在一周内编辑成片。向亮晶从来没做过剪辑,都要一点点学习。最后三天,她在桌子前已经完全坐不下了,因为部分白天黑夜地连续作战,她自称,整个人已经处于一种混乱疯狂状态了,不得不把在学校读书的女儿找回来帮忙。
最终,因为向亮晶提供的资料丰富,梅山剪纸终于顺利通过了省非遗的申报。
如今,侄女向述从五十多岁的向亮晶手中接过剪刀,成为梅山剪纸第四代传人。 “我想,妈妈知道了应该会很高兴。如今我剪纸的时候,时常会想起我妈妈,已经这么多年,好像她从来不曾离开过” 向亮晶说着。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