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非遗故事二】花鼓大筒在绝境中浴火重生
【非遗故事二】花鼓大筒在绝境中浴火重生

补锅、打铁水、漆画……这些曾经辉煌的民间技艺,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何发扬国粹,让株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花鼓大筒在绝境中浴火重生


传承人——袁清山

 

640.jpg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族拉弦乐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花鼓大筒。


在芦淞区五里墩乡一座茂林修竹的小山下,坐落着一家名为清山的乐器厂,这是一家主要生产花鼓戏大筒的民俗乐器手工作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54岁的袁清山是这里的老板,也是大筒制作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8岁开始,他便坚守着祖上传下的大筒制作技艺。


1980年,袁清山高中毕业,开始从事花鼓戏大筒制作。这时的他发现,他所面对的世界和祖辈完全不一样,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冲击下,花鼓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于是,他跑到长沙请来师傅王尚雅进行指导。


经过半年多的技术改进,大筒不仅音色优雅、圆润、地方风味浓烈,而且外观美观大方。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畅销整个湖南。


640 (1).jpg

 

2000年以后,袁清山开始频繁到长沙、广州等地参加展销会,向外地客户推销他制作的花鼓戏大筒,美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华裔都十分看重他的手艺。更让袁清山自豪的是,有着魅力湘女之称的大筒演奏家蔡霞,拿着袁清山制作的大筒,以独奏的形式,多次到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台湾,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


尽管袁清山的大筒制作已经走在其他乐器厂的前面,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大筒的革新。如今,他每年还会做一些实验,通过各种材质的木头,调试大筒的音色。“如何让大筒变得更好,让它演奏出更美妙的音乐,是他的梦想。”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