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平演唱长沙山歌。
余小平讲述“山歌王”的由来。
余小平主编的《北山山歌》。
“我在那山上好打那歌,北山冲里美女多……大山高处出湿烟,小小池塘出娇咯哦莲,黄泥塘内出白咧藕哦,荷叶莲蓬出水啰边,翻山过坳我俩结成啰缘……高山砍柴不用刀,大河里驾船不用啰槁……”
高亢悠长的山歌声划破了深秋清晨的薄雾,传向远方。湖南长沙县北山镇的曲水河边,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正在引吭高歌。
“余伢子”八角钱拜师
今年61岁的余小平,是北山镇原文化站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5年,担任文化站长18年。2016年12月,长沙山歌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余小平被评为长沙山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上世纪70年代,北山田间劳动现场。
“啊哩……啊哩啊哩啊咧……那桐子树开白啊花,情姐爱我我爱啰她,情姐嫌我年纪小咧,我爱那情姐一枝啰花……”每到劳动歇息时,还是“余伢子”的余小平就喜欢唱上两嗓子。“在我大概10岁的时候,拜了村里的任连生老师傅学山歌”,那时家开酱园的余小平家境宽裕,花了8角钱买来一斤白酒拜师学山歌,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算得上是超前的想法了。“我很幸运,那时家里很支持我学山歌,这一学,就是大半辈子。数起来,我算是长沙山歌的第三代传人了。”余小平细细叙说着,苍老的面庞上充满了骄傲。
田间劳作山歌应运而生
长沙山歌唱腔高亢,自由舒展,旋律悠长,歌词以方言演绎为多,有秦腔之风韵,湘剧之风华。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山歌产生的历史悠久绵长,人们在艰辛的生产劳动之中,需要相互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鼓舞劳作的斗志,山歌便应时而生。
山歌没有曲谱,靠的是口传心授。人们在田地里边劳作,边就地取材唱山歌,质朴无华、简单快乐。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田间地头村民们对山歌的热闹场景,余小平眼里闪着矍铄的目光:“那时大家下田生产,干累了就喊上不远处的同伴,你一句,我一句唱起山歌,好不热闹!”
传承山歌成为终生事业
新世纪的中国乡村,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基层文化形态也是沧海桑田。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再没有那种高人气、大场景的劳动场面,山歌也失去它存在的动因。
“现在村里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在外打工谋生计,种地的人少了,学习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为了将山歌传承下去,余小平正将自己4岁大的外孙作为“第四代传人”进行培养。“很多人说山歌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不这么认为。山歌里饱含了先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印记,这对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近些年我们国家提倡的文化复兴不也正契合山歌的传承保护吗?”
山歌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基层文化、一种丰富的民间文学,记录整理已经迫在眉睫。40多年后的今天,当余小平在搜集整理并出版《北山山歌》时,山歌于他,已经入脑入心,是爱好,更是一生的事业。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