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非遗蓝皮书(2017)”发布,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同步上线!
“非遗蓝皮书(2017)”发布,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同步上线!

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牵头编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简称“非遗蓝皮书”),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b951295c75b347d4b1926ea07625f734.jpeg


“非遗蓝皮书”对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一些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非遗保护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非遗保护实践和研究都有了新的拓展,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非遗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和效能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非遗保护的理念。


2016年我国非遗保护理念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工匠精神”,对非遗保护理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是强调了“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三是明确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四是系统提出了以“三见”(见人见物见生活)为主的非遗保护理念。


第二,非遗保护实践有了新的拓展,新出台或重新调整了一些政策、法规。


如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提高了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标准等。


2016年,为确保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文化部组织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


自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文化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相应提高省级及省级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


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的发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突显了国家对中医药保护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从此有了法律保障。


在人类和国家级、省级的非遗名录申报、公布方面,2016年我国新增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2项。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止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31项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非遗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此外,2016年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公布了一批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增加425项;另有吉林省、浙江省、湖南省和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公示了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增加了357项。截至2016年底,已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87项。


第三,扩大了非遗人才培训,强化了非遗传承保护的能力建设。


2015年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参与高校由23所增加到57所,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每,举办培训高校举办了160余期,近万名学员受益。 “研培计划”是我国适应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传承能力的重要举措。


此外,2016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非遗管理、抢救性记录等的专题培训,拓展了非遗保护工作者的眼界,提升了开展工作的能力,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创新了非遗宣传、展示方式。除了利用传统的节日、展会等形式外,还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促进了非遗互联网“分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2016年,广东连山的瑶族盘王节,西藏拉萨的雪顿节,山东济南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东深圳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浙江东阳的“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等都是我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代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非遗展示、展览,大量运用了新媒体技术,包括AR技术、互联网等。如东阳木雕企业用AR技术开发的“映像木雕城”APP,具有3D样板间、云产品库以及AR试穿家具等核心功能,观众可以利用APP现场体验AR技术,将红木家具“搬入”自家房间,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红木家具的细部特点,大大增强了展示效果。再如清华美院的硕/博士生在2016年暑期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他们“探宝之旅”与网友分享,引起社会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广泛关注。阿里巴巴文化中国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场“网络红人向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拜师学艺”的同步直播,一天就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


国际性的非遗展示、展览与交流活动,也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活动有“国际苗族花山节”“中国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相约北京”“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等,这些活动以民族聚会过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或以学术论坛等方式进行,推动我国与世界在非遗保护上交流、共享,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第五,加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督查和评估,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


2016年文化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对全国各省(区、市)执法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进行了评估,为下一步进一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考评提供重要数据,也有利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此外,还委托第三方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


第六,创新了非遗宣传、展示方式。除了利用传统的节日、展会等形式外,还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促进了非遗互联网“分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2016年,广东连山的瑶族盘王节,西藏拉萨的雪顿节,山东济南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东深圳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浙江东阳的“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等都是我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代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非遗展示、展览,大量运用了新媒体技术,包括AR技术、互联网等。


如东阳木雕企业用AR技术开发的“映像木雕城”APP,具有3D样板间、云产品库以及AR试穿家具等核心功能,观众可以利用APP现场体验AR技术,将红木家具“搬入”自家房间,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红木家具的细部特点,大大增强了展示效果。再如清华美院的硕/博士生在2016年暑期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他们“探宝之旅”与网友分享,引起社会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广泛关注。阿里巴巴文化中国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场“网络红人向非遗传承人一对一拜师学艺”的同步直播,一天就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


国际性的非遗展示、展览与交流活动,也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活动有“国际苗族花山节”“中国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相约北京”“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等。这些活动以民族聚会过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或以学术论坛等方式进行,推动我国与世界在非遗保护上交流、共享,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第七,非遗保护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文化生态与非遗”“社区与非遗”“非遗服务性保护”是非遗理论研究的热点,“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传承教育”“宣传推广”则是非遗保护实践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然,2016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非遗宣传和传播效力有待提升,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仍有待完善,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发展融合有待探索,非遗进校园、非遗学科建设有待加强等。


因此,建议要加强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非遗宣传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加大非遗保护基础工作投入,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继续实施非遗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提升非遗保护能力,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支持非遗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非遗学科建设,为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也于同日发布。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团队收集。目前,数据库共包含非遗项目、史料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影卷、影偶、田野调查图片、传承人信息等11类资源,数据库总容量达200多G。数据库按资源类型进行栏目划分,包含史料文献、影卷、影偶、传承人、田野调查资料、代表作名录、研究成果七大栏目。


“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黄仕忠教授团队编纂的《子弟书全集》,以及来自其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和互联网资讯等。目前,“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共包含基础书目、研究成果、研究学者、学界资讯四大子库。


宋俊华教授表示,今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将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继续深入开展两个大型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实现系列学术成果快速转化。


注:图文来自网络,非遗中华整理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