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百井剪刻纸”古法传承
“百井剪刻纸”古法传承

timg.jpg

初夏,雨天。 

  

家住株洲芦淞区五里墩乡百井村的袁珍梅老人早早起床,在堂屋里支起一张桌子,拿起剪刀和红纸,坐在家门前,开始剪起“囍”字。她说,过几天,村上一对年轻人要结婚了,小两口请她剪几个“囍”,放在喜被、床头、门楣上…… 

  

袁珍梅今年已经90岁了,剪起“囍”字毫不费力。作为“百井剪刻纸”技艺的袁氏传人,2012年,“百井剪刻纸”被列入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后,她也将这样的技艺,义务教给更多的孩子。 

  

timg2.jpg


8岁开始学剪纸,至今已有80多年 

  

上世纪20年代初,百井村就有了这样的习俗:哪家有喜事,村里女眷就会围坐在高脚桌旁,桌上摆好红纸,几把剪刀,聊着家常,剪着“囍”、“福”以及百花和蝴蝶。 

  

袁娭毑8岁时,刚好一家新人办喜事,妈妈便带着她第一次参加了这样的聚会,这个画面,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妇女们的巧手中变成各种样子,便迷恋上了它。”袁娭毑说。按照村里的传统,但凡家中女孩懂事后,家中女人都会教授这门技艺,而且,传女不传男。 

  

迷恋上剪纸的她开始认真地学,她把母亲的剪纸作品拿过来,恢复成裁剪时的状态,然后学着下剪,“那时候穷,也没有纸。我每天用芦苇编扫帚,挣的钱扣点下来买纸。”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了剪纸上,同时也成了村里的剪纸能手。 

  

W020140606611765162382.jpg


2012年,“百井剪刻纸”成市非遗项目 

  

虽然只念过几年书,但袁娭毑剪字的时候,从来不用先拿笔画打底。她说,在剪之前,心中就有了这个字的模样。 

  

从最初的单边喜字,到双喜,再到后来的蝴蝶、团花……袁娭毑到现在还记得十几种剪法,这些,在她心里可都是宝贝。 

  

她说,在技艺日臻娴熟后,她剪的“囍”字最吃香。谁家办喜事都来找她剪。剪好后,他们会送一个手帕给她,最多的时候,一年算下来能收到上百个手帕。 

  

现在,袁娭毑的年纪大了,“百井剪刻纸”经过了改变与在创造,90年代加入了刻画的元素,花样更加丰富多彩。2012年,“百井剪刻纸”成为株洲市非遗项目,袁娭毑成为古法剪纸传人。现在,仍有许多人向她学习,从“囍”字入门。 

  

timg4.jpg


老人很开心看到剪纸这门技艺得到传承,她的女儿,孙女都很好的传承了这门技艺。在芦淞区金轮侨心学校,每周都会开设这一门课程,教孩子们剪纸。有时候,她也会去看看。“现在的老师,还通过网络、书籍来改善剪法,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多了。”她说。而只要有时间,她也会义务教村外的一些孩子学剪纸,看到她们认真学时的眼神,就非常开心。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