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雨天。
家住株洲芦淞区五里墩乡百井村的袁珍梅老人早早起床,在堂屋里支起一张桌子,拿起剪刀和红纸,坐在家门前,开始剪起“囍”字。她说,过几天,村上一对年轻人要结婚了,小两口请她剪几个“囍”,放在喜被、床头、门楣上……
袁珍梅今年已经90岁了,剪起“囍”字毫不费力。作为“百井剪刻纸”技艺的袁氏传人,2012年,“百井剪刻纸”被列入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后,她也将这样的技艺,义务教给更多的孩子。
8岁开始学剪纸,至今已有80多年
上世纪20年代初,百井村就有了这样的习俗:哪家有喜事,村里女眷就会围坐在高脚桌旁,桌上摆好红纸,几把剪刀,聊着家常,剪着“囍”、“福”以及百花和蝴蝶。
袁娭毑8岁时,刚好一家新人办喜事,妈妈便带着她第一次参加了这样的聚会,这个画面,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妇女们的巧手中变成各种样子,便迷恋上了它。”袁娭毑说。按照村里的传统,但凡家中女孩懂事后,家中女人都会教授这门技艺,而且,传女不传男。
迷恋上剪纸的她开始认真地学,她把母亲的剪纸作品拿过来,恢复成裁剪时的状态,然后学着下剪,“那时候穷,也没有纸。我每天用芦苇编扫帚,挣的钱扣点下来买纸。”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了剪纸上,同时也成了村里的剪纸能手。
2012年,“百井剪刻纸”成市非遗项目
虽然只念过几年书,但袁娭毑剪字的时候,从来不用先拿笔画打底。她说,在剪之前,心中就有了这个字的模样。
从最初的单边喜字,到双喜,再到后来的蝴蝶、团花……袁娭毑到现在还记得十几种剪法,这些,在她心里可都是宝贝。
她说,在技艺日臻娴熟后,她剪的“囍”字最吃香。谁家办喜事都来找她剪。剪好后,他们会送一个手帕给她,最多的时候,一年算下来能收到上百个手帕。
现在,袁娭毑的年纪大了,“百井剪刻纸”经过了改变与在创造,90年代加入了刻画的元素,花样更加丰富多彩。2012年,“百井剪刻纸”成为株洲市非遗项目,袁娭毑成为古法剪纸传人。现在,仍有许多人向她学习,从“囍”字入门。
老人很开心看到剪纸这门技艺得到传承,她的女儿,孙女都很好的传承了这门技艺。在芦淞区金轮侨心学校,每周都会开设这一门课程,教孩子们剪纸。有时候,她也会去看看。“现在的老师,还通过网络、书籍来改善剪法,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多了。”她说。而只要有时间,她也会义务教村外的一些孩子学剪纸,看到她们认真学时的眼神,就非常开心。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