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94岁的非遗传承人和她的“芭排”
94岁的非遗传承人和她的“芭排”

872d4ae10887af934f1eba0b3e9787ca.jpg


湖南省吉首市丹青镇烟竹村苗寨,有一位年过九十的长寿老人,她叫张显兰,是湘西州至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年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她的一生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锦芭排传统制作技艺》有着许多的故事。


苗锦是中国织锦艺术的一朵“奇葩”。“芭排”为苗语,意为花铺盖的意思,通常称之为“牛肚被面”。苗锦芭排采用了“通经断纬”的挖花工艺,在古老的斜织腰机上,以手工数纱挑织而成。锦面为平纹、斜纹两种;组织结构相互穿插;质材有棉料和蚕丝,尤其以野生柘蚕丝头为贵;图案色彩厚重、艳丽、粗犷、古朴……


60f6ef27gx6CoBmmv3L75&690.jpg


1986年,黄永玉先生曾推举苗锦芭排作为“湘西最好的工艺品”,代表湖南和中国的形象远渡重洋进行国际交流……


1923年,张显兰出生在丹青苗锦芭排之乡,那时“村村在织花,户户有机声”,芭排织造在民间习已成风。据清同治《乾州厅志》所载“曰苗锦,苗人以蚕丝织成者,花纹远望甚丽,近观之稍粗。然好者,亦极坚致耐久。”据说一床上好的苗锦芭排可用上几代人。


60f6ef27gx6CoCcmHBt0f&690.jpg


张显兰的娘家在离丹青镇不远的大坪村烂草坪苗寨里,家境宽裕,在当地还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张显兰还先后读过三年的私塾。张显兰的母亲陈玉妹、祖母张红菊、姐姐张显女都是绣花织花能手。


张显兰从小受到家风的影响,10岁起,就跟随村寨的姑娘们学习“数纱花”和编织花带。13岁时跟随母亲、姐姐学习织芭排,花色品种多样,主要有棋盘花、升子花、枕头花、铁勾花等。18岁时,张显兰经媒妁之言,与隔河相望的烟竹坪青年陈千庭结为夫妻。婆母符也女是挑织芭排能手,张显兰就跟婆婆一起学习挑织芭排。


756716a6ca039555541a675bc49be7f6.jpg


芭排这一古老的传统制作织造工艺,有着复杂的原始织造流程,如: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穿线分组、装筘、梳线、翻篙、检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等多道工艺,并以“反织法”费去许多工日,才咬花成型。每至深夜,张显兰家终是传来“吱吱”地织机声……张显兰酷爱苗锦芭排,视锦如命,她一生织了多少苗锦芭排,自己也记不清楚。


到了上个世纪末,苗锦芭排这一古老的技艺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四乡八寨的织锦人都相继离世,年近八十的张显兰还在坚守着古老的传统产业,她织造出来的芭排渐渐地成了老古董。此时,她原本想自己老了,培养几位年轻人将苗锦芭排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年轻人一看那复杂的工序,费工、费时又费力;最终因不划算而摇头离她而去。


后来,张显兰想起了二女陈秋妹。陈秋妹从11岁起就跟随她学习过纺线、牵线、染色等挑花织锦的前期技艺。于是,动员二女,跟她学习苗锦芭排织造技艺。陈秋妹望着母亲满头白发,应允下来,决定向母亲学习上机挑织。从此,陈秋妹一有空就来娘家走走,一来看望母亲,而来当当帮手,母女在古老的织机来回地穿梭着……


但不久,陈秋妹因病不幸去世,张显兰失去了很好的帮手和传承人。


u=3280824770,299693714&fm=15&gp=0.jpg


2007年《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86岁的张显兰被特列评选为湘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了这份荣誉,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传承的热情更高,她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参加州、市民族民间工艺展演展示交流活动。如丹青“清明歌会”、矮寨坪朗传习所、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她还多次接待各地的织锦爱好者来她家学习、交流。2016年5月,《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其中可以说苗锦芭排注入了张显兰一生的心血。


至今,张显兰已94岁高龄了,美好的光景已大不如从前。但她仍在湘西苗锦芭排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中,辛勤的耕耘着……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