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市丹青镇烟竹村苗寨,有一位年过九十的长寿老人,她叫张显兰,是湘西州至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年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她的一生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锦芭排传统制作技艺》有着许多的故事。
苗锦是中国织锦艺术的一朵“奇葩”。“芭排”为苗语,意为花铺盖的意思,通常称之为“牛肚被面”。苗锦芭排采用了“通经断纬”的挖花工艺,在古老的斜织腰机上,以手工数纱挑织而成。锦面为平纹、斜纹两种;组织结构相互穿插;质材有棉料和蚕丝,尤其以野生柘蚕丝头为贵;图案色彩厚重、艳丽、粗犷、古朴……
1986年,黄永玉先生曾推举苗锦芭排作为“湘西最好的工艺品”,代表湖南和中国的形象远渡重洋进行国际交流……
1923年,张显兰出生在丹青苗锦芭排之乡,那时“村村在织花,户户有机声”,芭排织造在民间习已成风。据清同治《乾州厅志》所载“曰苗锦,苗人以蚕丝织成者,花纹远望甚丽,近观之稍粗。然好者,亦极坚致耐久。”据说一床上好的苗锦芭排可用上几代人。
张显兰的娘家在离丹青镇不远的大坪村烂草坪苗寨里,家境宽裕,在当地还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张显兰还先后读过三年的私塾。张显兰的母亲陈玉妹、祖母张红菊、姐姐张显女都是绣花织花能手。
张显兰从小受到家风的影响,10岁起,就跟随村寨的姑娘们学习“数纱花”和编织花带。13岁时跟随母亲、姐姐学习织芭排,花色品种多样,主要有棋盘花、升子花、枕头花、铁勾花等。18岁时,张显兰经媒妁之言,与隔河相望的烟竹坪青年陈千庭结为夫妻。婆母符也女是挑织芭排能手,张显兰就跟婆婆一起学习挑织芭排。
芭排这一古老的传统制作织造工艺,有着复杂的原始织造流程,如: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穿线分组、装筘、梳线、翻篙、检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等多道工艺,并以“反织法”费去许多工日,才咬花成型。每至深夜,张显兰家终是传来“吱吱”地织机声……张显兰酷爱苗锦芭排,视锦如命,她一生织了多少苗锦芭排,自己也记不清楚。
到了上个世纪末,苗锦芭排这一古老的技艺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四乡八寨的织锦人都相继离世,年近八十的张显兰还在坚守着古老的传统产业,她织造出来的芭排渐渐地成了老古董。此时,她原本想自己老了,培养几位年轻人将苗锦芭排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年轻人一看那复杂的工序,费工、费时又费力;最终因不划算而摇头离她而去。
后来,张显兰想起了二女陈秋妹。陈秋妹从11岁起就跟随她学习过纺线、牵线、染色等挑花织锦的前期技艺。于是,动员二女,跟她学习苗锦芭排织造技艺。陈秋妹望着母亲满头白发,应允下来,决定向母亲学习上机挑织。从此,陈秋妹一有空就来娘家走走,一来看望母亲,而来当当帮手,母女在古老的织机来回地穿梭着……
但不久,陈秋妹因病不幸去世,张显兰失去了很好的帮手和传承人。
2007年《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86岁的张显兰被特列评选为湘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了这份荣誉,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传承的热情更高,她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参加州、市民族民间工艺展演展示交流活动。如丹青“清明歌会”、矮寨坪朗传习所、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她还多次接待各地的织锦爱好者来她家学习、交流。2016年5月,《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其中可以说苗锦芭排注入了张显兰一生的心血。
至今,张显兰已94岁高龄了,美好的光景已大不如从前。但她仍在湘西苗锦芭排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中,辛勤的耕耘着……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