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以攸水流入县境而得名。县城五代后梁(公元907-935年)迁至今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着浓厚的人情风俗,蕴含着厚实的乡土文化。
打铁水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落于文革期间,八十、九十年代民间又恢复了表演。从盛行、衰落到复燃,它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隧道。最早在攸县农村民间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打铁水,民间为祈求平安、幸福,又意为辟邪。后来城关地区民间请补锅匠集中在体育场(老衙坪),民间意在铁水圆圆,团团圆圆,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并确定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为节日活动日期。从此,打铁水流传于攸县境内乃至周边县、市地区的民间。打铁水代替节日烟花的喜庆及娱乐活动。
打铁水是补锅工匠精湛技艺的表现。它的技艺表现有两种:一是表演者用手掌接触熔点1200℃—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铁水倾刻绽开铁花,一般高度在4—6米以内高度不限,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撒在地上时就是泼金撒银。二是木板子打铁水,借助于有形状的木板,一般不少于二人一组。一人拿勺子从炉中瓢出铁水,一滴铁水约直径2毫米左右,一人拿木板迅速接过抛物铁水,一般高度在8-10米。二人动作配合协调,娴熟。如果有三组人员同时抛物天空时绽开的烟花效果远比现代的烟花有观赏性,在表演中,他们特别注意溶液中加入铜、铝元素,如果是橙色的铁花,就要加入铜元素,是蓝色的铁花,就要加入铝元素。为了使铁花更加撒开还可以加入盐成分。
在表演中工匠们表现为特别勇敢,表演者一般是男性,无论是什么衣着,肩搭一条罗布手巾(棉布),足穿胶鞋,在滚烫铁花中来回行走,特别是用手掌抛物铁水更为勇敢和更为神奇。
打铁水表现了补锅行业者的精湛技艺,不怕烫伤勇敢献身的敬业爱业精神;在烟花没有问世的年代里,铁水代替烟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至今被人们沿用和传承,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现攸县打铁水文化已收录为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6月25日上午,由渌口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渌口镇漉浦广场举行。[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
5月26日,炎帝陵景区“日中为市”景点装扮一新,热闹非凡,众多客家小吃师傅现场制作艾叶米果、姜糖丝、酿豆腐等美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