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挎竹舞

     《挎竹舞》又名《赶山》,起源于攸县东部山区一带。攸县东部罗霄山脉中段的柏市、漕泊、峦山、黄丰桥等属山区地带,其山地面积约859.2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2%,海拔为300-1404.9米。这里山脉群峰耸立,绵延不断,森林密布,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贵的动物。 

  据《攸县产物志》载:“野兽数多,危害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命安全”人们为了保护珍贵动物,保护农业生产及家禽畜牧,创造了挎竹驱赶吓野兽的民间习俗。通常野兽是晚上21点以后出没农田或旱土里偷吃,破坏庄稼,甚至偷吃鸡鸭牛羊。故而,人们特制挎竹拍打响声,一边拍打,一边呼喊,驱使野兽迅速离开。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特定的声音,有特定的道具,又是远古人们的生活习俗,它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

1987年攸县文化馆特邀张亦刚老师创作编排成舞蹈,名曰“挎竹舞”,参加株洲市文化馆(站)文艺汇演,此节目获优秀奖。1999年,《挎竹舞》代表株洲地区参加湖南省群文系统舞蹈大赛,获金奖。同年,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舞蹈大赛获金奖。

 

      2009年8月,攸县文化馆开展了全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挎竹舞》列入了普查重点调查项目及申报名录,同时进行了文字,音像资料搜集整理的档案工作。2007年,在攸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拨款2万元,在株洲市雏鹰艺校开设民间舞蹈《挎竹舞》培训班,并列入攸县民间艺术传承项目予以保护。 

  挎竹驱赶野兽保护庄稼及家禽,这古老的民间习俗是很有艺术生命的。通过项目的发掘,创作及民间艺术人才的培训,挎竹舞已成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最具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因此,保护这一项目,具有很重要的艺术值和实用价值。

 

01200000148768134440239309605_s.jpg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